俯瞰萬寧水庫。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 孫慧 特約記者 鄒小和 實習生 焦晴
編者按
千百年來,海南島上遺留下了很多人類治水、用水等方面的水利遺產。進入工業革命時代后,科學技術更是助力水利開發建設步伐加快。借助地勢落差,人們攔截水能豐富的河流建設堤壩水庫;利用不同地形,人們挖溝架橋形成各級干支渠,形成“蓄、引、提”相結合、“長藤結瓜”式的灌溉系統。
直至今日,海南島上人們在不斷實踐探索治水、興水的發展經驗,弘揚人類文明中以人合天的精神。松濤水庫、大廣壩水庫、紅嶺水庫、紅嶺灌區田間工程、瓊西北供水工程等大批水利樞紐工程、灌溉工程、供水工程相繼開工建設,河流、湖泊、山塘等串點成鏈,構筑成一張互聯互通、互調互濟的“水網”。
四面環海的海南島,蘊藏著豐富的水資源。如何把這些寶貴的水資源,轉化為水能、動能、電能,源源不斷地為海南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發展動力,是海南人民在自然環境中生存發展的一大挑戰。
水資源時空分布錯位
從地形圖上看海南, 海南全島為一穹形山體,中間高四周低,以五指山山地為中心,向四周依次演變為低山、丘陵、臺地、階地、濱海平原,構成層次垂直分布帶和環狀水平分布帶。地貌發育具有多級層狀,在生產上形成以山地丘陵為中心的熱帶林業帶,以低丘臺地為中心的橡膠熱帶,以階地平原為中心的熱作糧食帶的布局態勢。
海南素有“臺風走廊”之稱。豐沛的降水對地表徑流和地下水的補給量十分充足,讓海南全島形成了3526條縱橫交錯的河流,其中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97條。但受限于海南島干濕分明的季節氣候,以及獨立型島嶼水系的特點,發源于中部山區的河流向外輻射外流入海,河流長度短,流水急,臺風天一來,河水暴漲暴落,難于蓄水。
根據海南省《水利志》記載,海南全島多年平均徑流深909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308億立方米,徑流年際變化大,豐枯懸殊。加上中間高,四周低的地形地貌特點,常常是雨季臺風天一來,江河水位暴漲,洪水泛濫,旱季不下雨,河水水位持續下降,甚至出現斷流現象。
相對于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徑流年際變化大、洪枯懸殊而言,更不利的是海南全島60%的農業灌溉用水、70%的旅游人口生活用水集中在枯水期的11月至次年的4月,與降水豐沛期“錯位”。
此外,水資源分布與土地資源、經濟布局不相匹配,西南部水少地多,中東部水多地少。沿海地帶城鎮化程度高,人口密度大,服務業旅游業活躍,旅游人口居住量大,熱帶農業生產發達,但水資源相對不足。
全島立體水網織造進行時
根據史料記載顯示,海南島的先民們早就認識到水資源配置時空錯位,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時期,人們就已經開始筑堤圍田、開河航運,挖塘筑壩、蓄水灌田等水利開發建設活動。
到了明、清時代,海南島的水利開發事業有了初步發展。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海南先賢張岳崧修編的《瓊州府志》曾記載,全島的水利設施共有280處,多是開溝排水、筑塘蓄水的臨時設施,種植農作物還是靠天吃飯,倘若遇到大旱大澇,民苦不堪。
到了民國,人們已經逐步開始重視水利開發。民國35年(1946年),海南農學研究先驅者林纘春撰寫的《海南島之產業》中寫到“將來欲開發海南農業,則水利一事,誠為一大問題”,指出了水利在海南農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上У氖?,當時的民國政府并未對此給予重視。
但從民國時期開始,政府對海南島的水利開發規劃逐步有清晰定位和全局規劃。新中國成立后,1955年至1956年期間,廣東省亞熱帶資源開發委員會對海南島進行資源開發規劃,此后政府對全島進行過多次較大規模的流域與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
在對海南島多次的調查與規劃中,人們對海南島的水資源開發逐漸達成一個共識,那就是海南的水資源雖然豐富,但是降雨過于集中,不能加以利用,患旱甚于患澇,為此海南島的水資源開發應以蓄水為主,在綜合利用原則下,首先為農業服務。
新中國成立后,1958年開始興建的松濤水庫,成為開發海南島的“第一把鑰匙”。隨后,大批蓄、引、提水利工程的建設,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相繼快速發展,逐步構建成東有紅嶺、南有大隆、西有大廣壩、北有松濤的水利工程網絡布局。截至2019年,全省水庫總容量比建省之初增加了84.43億立方米,有效改善了海南島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狀況,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凸顯。
1958年松濤水庫一七零大會戰場景。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杰 翻拍
未來水利建設使命重大
在雨季攔蓄洪水,減輕中下游洪水災害;到旱季放水,維持河流水位,灌溉農田,保障生產生活用水,水庫可謂是現代采用最廣泛的水利工程措施。 如今,在海南島上總共分布著1105座大中小型水庫,這些人工湖泊主要功能就是徑流調節,蓄洪補枯,解決天然來水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配錯位,充分開發利用水資源。
按照《海南水網建設規劃》提出的目標,我省要逐步構建以輻射狀海島天然水系為經線、以灌溉渠系為緯線、以水源控制工程為節點的水利基礎工程網,致力構建“互連互通、東西互濟、豐枯調劑、應急調度”的生態水網體系,讓全島水資源實現“引得進、蓄得住、排得出、可調控”。
為緩解瓊北地區的旱情,還在分段驗收階段的紅嶺灌區工程啟動主干渠試充水,位于瓊中境內萬泉河上游的紅嶺水庫調度836萬立方米蓄水,經過300多公里的紅嶺灌區渠道引流到文昌市的赤紙水庫、竹包水庫,緩解了???、文昌、瓊海等瓊北地區市縣的旱情。
瓊中紅嶺水庫泄洪騰庫容。 通訊員 林學健 攝
從5月至8月期間,源源不斷的流水從紅嶺水庫,松濤水庫、大廣壩水庫、戈枕水庫等大中型水庫流出,通過灌區內依據地勢地形建造的各級干支渠,自流向中小型水庫,然后再通過各級支渠流向農田、耕地、果園、自來水廠,實現了蓄水和連通工程互通互濟,解決部分干旱地區的燃眉之急。
從瓊西北的松濤,到瓊西的大廣壩,繼而到瓊南的大隆,再到瓊東北的紅嶺,海南布局水網體系的步伐不斷加快。 隨著海南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可靠的水安全保障需求越加迫切,全島水網建設步伐也需要加快速度。
今年4月13日,邁灣水利樞紐工程、天角潭水利樞紐工程在屯昌、儋州相繼開工,這兩個國家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項目,也是海南水網基礎設施的骨干工程,邁灣水利樞紐工程是保障??谑泄┧踩豢商娲乃垂こ?,天角潭水利樞紐工程可解決洋浦經濟開發區供水水源單一和長遠發展用水問題。
除了大型骨干水利工程以外,紅嶺灌區田間工程、南渡江引水工程、南繁基地水利設施工程等灌區工程、供水或引水工程也要加快建設,形成以大中型水庫為骨干,小型水庫為基礎,渠庫塘相連,引蓄提結合的長藤結瓜式灌溉系統。
未來,我省在實施南渡江引水工程、紅嶺灌區工程、邁灣和天角潭等國務院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基礎上,將相繼謀劃瓊西北供水、昌化江水資源配置工程、邁灣灌區工程及三大江河水生態文明建設及綜合治理工程等多項“補短板、強基礎、惠民生、利長遠”的重大水利工程。
我省(已開工及未來)重大水利工程一覽表
國家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
邁灣水利樞紐工程、天角潭水利樞紐工程已于今年4月13日在屯昌、儋州相繼開工。
邁灣水利樞紐工程是保障??谑泄┧踩豢商娲乃垂こ?,天角潭水利樞紐工程可解決洋浦經濟開發區供水水源
渠庫塘相連引蓄提結合的長藤結瓜式灌溉系統
紅嶺灌區田間工程、南渡江引水工程、南繁基地水利設施工程等灌區工程、供水或引水工程將加快建設
“補短板、強基礎、惠民生、利長遠”的重大水利工程
將謀劃瓊西北供水、昌化江水資源配置工程、邁灣灌區工程及三大江河水生態文明建設及綜合治理工程等多項